试题详情
简答题《伤寒论》中的厥证有哪些?分述其病机、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
  •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凡以手足逆冷为主症的疾患,即为厥证;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一切厥证产生的基本病机。厥阴病篇和少阴病篇论述了多种厥证,按照病因病机,可将厥证归纳为阳郁热厥、阴盛寒厥、痰食厥、水饮厥、蛔厥五种类型。
    (1)阳郁热厥:由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末梢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邪热伏遏阳郁厥:见于原文335、339、350条。因热邪炽盛,深伏于里,阻遏气机,而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之同时,伴发热,心烦,口渴,胸腹灼热,尿黄或便闭,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宜清下,无形之热盛者用白虎汤辛
    寒清热,有形之燥热内结者可予承气汤类方苦寒攻下泻热。
    ②气滞阳郁厥:见于原文318条。由肝胃气滞,阳郁不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伴胸胁满闷,嗳气太息,或腹痛泄利,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③正虚邪陷阳郁厥:见于原文357条。由正虚邪陷,阳郁不伸,上热下寒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喉咽不利、咯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补泻兼施。
    (2)阴盛寒厥证:由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阳衰阴盛厥:见于原文317、353、354、388等条。由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失于温养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程度较重,且病急势危,伴呕吐、下利不止或下利清谷,身蜷无热畏寒,或汗出,或身热,或烦躁,舌淡苔白,脉沉微细或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治宜回
    阳救逆、破阴散寒,方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类方。
    ②脏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五脏真阳衰竭,脏气垂绝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的程度重,且进行性加剧、至七八日周身肌肤皆冷,其人躁扰无片刻安宁,脉沉微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此证病势危、病情重,预后凶险。虽论中未出治方,可用四逆汤类方急救回阳,并外用灸法,
    以希效于万一。
    ③冷结下焦厥:见于原文340条。由沉寒痼冷,凝结下焦,阳气不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小腹冷痛硬满,恶寒,或便闭,舌苔白滑,脉沉迟而紧或沉弦等为辨证要点。原文未出治法方药,根据病机,当以温阳驱寒为法。可外灸关元、气海;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若有寒实内结者,则宜温下寒实,仲景《金匮》大黄附子汤、三
    物备急丸等方亦可随证选用。
    ④中寒逆乱厥:见于原文309条。由阳明中寒,升降逆乱,胃阳不布所致。临床以手足逆冷,呕吐下利并见,以呕吐为主,烦躁欲死,
    脉沉弦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泄浊降逆。
    ⑤血虚寒凝厥:见于原文351、352条。由厥阴肝血亏虚,寒凝经脉所致。临床以长期手足厥寒欠温,伴青紫、麻木或疼痛,脉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治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通经脉;若内有久寒者,宜加吴茱萸、生姜、清酒等,以增强其温经散寒之效。
    (3)痰食厥:见于原文355条。由痰浊宿食壅遏胸脘,阻塞气机,阳气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胸膈心下满闷,不能进食,温温欲吐,舌苔白滑或厚腻,脉时见紧象为辨证要点。治用瓜蒂散涌吐痰食。
    (4)水饮厥:见于原文356条。由水饮停蓄心下胃脘,阻遏胃阳不得通达于四肢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5)蛔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阴阳气不能顺接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呈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脉沉伏不显等为辨证要点。多因进食诱发,有呕吐蛔虫史。治疗用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