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对汇率目标区方案与麦金农方案进行比较。
  • 汇率目标区常是指当局设计一套可调整的、与经济长期形态相适应的汇率,并且围绕着这一整套可调整的汇率设立较宽的波动幅度。1985年威廉姆森关于汇率目标区方案的建议包括:预先确定一个基础的均衡汇率作为中心汇率,同时宣布即期汇率围绕这一中心汇率波动的范围,政府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必要时辅助以外汇市场干预,将名义汇率维持在波幅内,并在边界达到前采取阶段性的调整。汇率目标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应用性问题:一是,目标区应如何确定?这又包括目标区内的货币选择目标区中心汇率的确定和目标区的宽窄等问题;二是,目标区应如何维持和调整?这涉及如何选择政策工具使汇率处于目标区内,以及何时对目标区进行修正等内容。
    麦金农方案最早提出于1974年,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经过了多次修改。麦金农认为恢复固定汇率制的原因在于以浮动汇率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制度缺乏效率。麦金农认为,首先各国应依据购买力平价来确定彼此之间的汇率水平,实行固定汇率制,而且应通过协调货币供给的方法维持固定汇率制。麦金农认为引起汇率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替代以及各国间金融资产的替代活动,因此在发生这一类的冲击时,各国应采取对称的、非冲销性的外汇市场干预措施来稳定汇率,由此带来的货币供给的调整实际上是全球货币供给根据各国货币需求的变动而自发调节其在各国之间的分配。这样,通过货币供给的国际协调就能使全球的物价稳定与汇率稳定,实现各国的内外均衡。麦金农方案作为最典型的以恢复固定汇率制为特征的协调方案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它在实现汇率稳定性的同时,牺牲了汇率的灵活性。而且它以协调各国货币供给来维持固定汇率制的设想是难以在实际经济中实现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