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
  • 聂耳的救亡歌曲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毕业歌》(1934年)、《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和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的抗敌意志。聂耳在音乐创作中,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等形式、结构。他既向已有的音乐文化学习,又直接向生活汲取。如到码头、工厂观察了解群众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沉重的生活节奏,倾听他们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呐喊和不平的申诉。因此,他的歌曲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富于大众的情调,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聂耳的群众歌曲,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诗篇作歌词。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歌曲形式。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1)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这种结构,以短小的动机或乐句作为基础加以发展,整首歌曲音乐的各部分呈不对等状态,从而使音乐富于动力性和节奏感。
    (2)丰富、多变的句式。聂耳群众歌曲的乐句长短不定,不拘一格。因此有着多种多样的发展变化。
    (3)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
    (4)巧用休止。在他的群众歌曲中不仅常用前后半拍的短暂休止,而且在旋律进行中常有意外的中顿。这对音乐的强劲气质和紧迫感的创造,有很好的效果。聂肆的群众歌曲除了抗日救亡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是描写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的工农大众、尤其是工人群众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的。
    如《大路歌》(1934年)、《开路先锋》(1934年)、《码头工人》(1934年)等都是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表现了他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心、毅力和乐观的气质。从而聂耳就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觉悟的、斗争着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
    聂耳的群众歌曲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的意义,也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歌曲创作方法、艺术形式的创造,对新时代的反映、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创造。
    如《码头工人》采取两个基本曲调分别予以发展变化:一个基本保持原曲调音乐形态,另一个有较多展开与变化;两个曲调及其变化展开体作交织性连接处理,这是聂耳在群众歌曲中对较复杂的音乐结构的一种独特的创造。此外,为了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而在其中加入短暂、有力的说白,为了处理好歌词中连续出现的短词句而连续配之以多个短促的曲调,都是神来之笔,既恰到好处,又令音乐顿生光彩,极富创造性。
    聂耳的群众歌曲影响广泛深远。许多同时代和其后的作曲家,都从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如张曙的《保卫国土》、《车夫曲》等歌曲中,就有着聂耳救亡歌曲和劳动歌曲的鲜明印迹。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