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如何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
-
(1)对于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经济效益,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4)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为人类造福。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 北京时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
- 用一杯水救一车着了火的柴禾而无济于事,
- 2007年10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与江
- 通信信号,是高速铁路指挥控制系统。这项技
- “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
- 恩格斯提出:“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
- 材料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是政
-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
- 指出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
- 30年前,小岗村18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
-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从一个边陲小
- 在餐桌浪费现象严重、铺张奢糜之风盛行的今
-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如右图)的主体,既
-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
- 2010年11月15日上午,&ldquo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2月8日晚间宣布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反映了物质的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