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吠陀》
- 印度上古时期文献的总称。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即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译为“明”或“圣明”。《吠陀》作为文献名称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文献;广义则兼指本集所附加的其他上古文献。其中《梨俱吠陀》约编纂于公元前12—9世纪,其反映的时代,即公元前1500—900年代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后三部本集吠陀产生较晚,其反映的时代,即公元前900—600年代被称为晚期吠陀时代,期间还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如“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一起构成印度上古珍贵的文献。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的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
- 下列事件中,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是(
-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创作出最初的艺术作品
- 希拉克略
- 提出原子论的哲学家是()。
- 熔炼法
- 捷克人民在1419年起义,史称胡司战争,
- 隋朝年代在河南一带自立称帝,并定国号为郑
- 顺世论派
- 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的发展
- 下列哪个行业中,不是犹太人所突出的行业(
- 《三个火枪手》是哪位法国手枪手的代表作?
- ()改革中废除了雅典人因债务变成奴隶的条
-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 1814年4月,拿破仑第一次宣布退位,后
- 古罗马神话中地位仅次于朱庇特的“战神”,
- 火烧圆明园的主要元凶,也是英法联军中的英
- 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 腓尼基人的殖民活动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00
- 下列哪个国家不属于前苏联的加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