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内含:a.活跃学生的思维;b.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而且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但学习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因此,在学习竞赛中要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而且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