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下面是某初中教师在讲授《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的教学片段:师:根据大家的预习及所查的资料,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科举制?(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师:那么,科举制什么时候正式创立的呢?(投影展示:一、科举制的创立)生1: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师:科举制度实施之前我国通过什么制度选拔人才的呢?生2:九品中正制。师:关于九品中正制我们只了解一点,就是到了后来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种制度有什么弊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给予评价)师:科举制创立之后,为国家选拔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位唐朝官员说过这样的话(展示:“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这说明了什么?生3:唐朝科举制沿袭隋朝,进士科最为重要。师:唐朝科举制发展的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展示:二、科举制的发展)师:唐朝科举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它可以分为哪两大类?生1:常科和制举。师:那么,常科和制举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呢?(鼓励学生尝试用图示的方法说明)(学生自主探究,展示自己的图示内容)问题:请对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做出评价。
  • 在新课程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下,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时,要使其注意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掌握科举制的关键是要明确其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消极性。科举制度的知识点本身是枯燥深奥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本身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自己发现知识。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技巧,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正确把握科举制的本质。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灌输和说教的层面上,教师的提问过于平铺直叙,缺乏艺术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虽然把握住了基础知识点,但学生难以在较深层面上理解科举制的实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材料或图片,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感悟、理解科举制。如“科举制度实施之前我国通过什么制度选拔人才的呢?”这一问,可以结合科举制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相关史料,通过对比与选择、甄别与判断、逻辑与论证、利用与分享的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