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赵树理及其创作在40年代后期获得广泛赞誉,而在50年代以后不断受到各种批评与批判,请分析造成赵树理前后不同遭遇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
主观原因:
(1)赵树理的创作理想——“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也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达老百姓的声音。
(2)赵树理的创作情况——赵树理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言人,总是能够相当尖锐地揭示出基层农村的斗争状况和普通农民的心理愿望。
(3)40年代后期,赵树理的创作基本符合自己的理想,同时也符合时代的需要,紧密配合了当时的实际工作,因而获得了广泛赞誉。50年代后,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
(4)即使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努力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
客观原因:
50年代的新中国继承了自1937年后的战争文化规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学被完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赵树理显然不适应只许歌颂不许揭露的文学环境。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韩东诗歌《你见过大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描写了“失败的资本家、失恋的大学生、失业
- 举例说明你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并说明阿Q
- 潘月亭、李石清和(),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
- 说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区
- ()的民歌体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解
- 马原在的小说里,回到文学本身,主要意味着
- 格非叙事上最大的特点是叙述()。
- 200万字巨型长篇《故乡面和花朵》的作者
- “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等,在文革
- ()的成名作是《透明的红萝卜》。
-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是“()
- ()的名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是
- ()和《中国一九五七》是两部个人化的理性
- 余华冷酷叙述达到极致的小说是()
- 《红日》选取涟水、莱芜、()三个连贯战役
- 画家陈丹青的散文《()》,对“颓废”之美
- 概述20世纪末叶话剧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成
- 《你别无选择》和《()》的发表,引发了一
- 1985年“()”文学诞生,其主要作家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