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1936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成本-收益分析法通过项目的成本计算,由不可比转向可比,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评估结果。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假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日本政府公债按公债资金的用途:交付公债、
- 在公共项目评估过程中,应如何衡量时间价值
- 税收归宿是指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没有税收流
- 简述分税制的内容?
- 家电经营企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
- 适度发行国债能够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 在我国,国家财政主要采取税收的形式参与国
- 何谓代建制?
- 财政从公共企业取得收入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 直接税是指纳税人不易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
- 公共收入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据其政治
-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为一定的条件
- 在以民主方式进行的公共选择过程中,最常见
- 以远期纵向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社会保障基金筹
- 当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提供时,是否意味着该产
- 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同提高国民收入同步。
- 判断规范和实证。 (1)实行累进的个人所
- 预算外资金
- 最早运用效益——费用法分析财政支出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