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历程,并分析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历程
    1981年1月1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财政部为平衡财政预算,开始发行国库券,对象是企业、政府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个人。截止1997年,连续发行了17年。
    1987年,为促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型项目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我国发行了3年期的重点建设债券,发行对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发行总额为55亿元。1988年,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我国发行了2年期国家建设债券,发行对象为城乡居民、基金会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发行额为80亿元。
    1988年,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我国又发行了财政债券,至1992年共发行了5次,发行总额为337.03亿元。除1988年发行的是3年期和5年期债券外,其余年份均为5年期债券。发行对象主要是专业银行、综合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1989年,我国政府发行了只对企事业单位、不对个人的特种债券。该债券从1989年到1991年共发行了4次,期限均为5年。
    1989年,银行实行保值贴补率政策后,财政部开始发行带有保值贴补的保值公债。计划发行额为125亿元,期限为3年,发行对象是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各种基金会、保险公司以及有条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随银行3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浮动,加保值贴补率,再外加1个百分点,1989年保值公债实际发行了87.43亿元,未发行完的部分,转入1990年继续发行。
    1988年,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和石油部、铁道部也发行了总额为80亿元的基本建设债券,发行对象是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期限为5年,1989年,又发行了14.59亿元的基本建设债券,发行对象为全国城乡个人,期限为3年,1992年,该债券与重点企业债券合并为国家投资公司债券。
    (2)一般来讲,国债发行不可避免的会影响货币的供给。
    用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预算赤字。这些国债的购买者如果是公众或商业银行,并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因为政府用国债取得货币后,流通中的货币虽以同等数额减少,但当政府将出售国债获得的货币再用于购买支出时,这些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又会回到流通之中。其具体的过程是公众开出商业银行的支票或商业银行开出由自己支付的支票,这都使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减少。但财政支出之后,这些准备金又会恢复。准备金不变,创造货币的规模也不会变。
    但是国债同时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也是货币当局进行公开时常操作的重要手段,这样国债就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国家的货币供给,而且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货币当局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程度和对政府赤字的态度。通常的情况是:财政部发行国债,中央银行直接收购。财政部用出售国债的收入支付商品、服务或其他支出。公司、企业、个人收入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则相应地增加了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同样的结果,也可能走的是较迂回的过程。国债出售给公司、个人或商业银行,从而造成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但这些国债或抵押或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的支出又会补足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而财政把出售国债的收入再支出,仍然成为准备金增加的因素。准备金的增加是基础货币的增加,它会产生倍数效应。因此,能产生明显的增加货币供给的效果。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