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梁启超的()打破了古典小说以故事为基本构架的叙事模式,大规模地融人了散文和诗的笔法,但演说、口号、章程毕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艺术兴味。
- 《新中国未来记》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 《菉竹山房》中“姑姑”的人生悲剧原因是(
- 简述柳亚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龚自珍《己亥杂诗》写于哪一年:()
- 简析民初小说的“俗化”特征。
- 指出下列名单中不是南社创始人的一位()
- 曾门弟子中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复归的
- 简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思想倾向和艺
-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1936年1月作为
- 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
- 贝青乔的()这组纪事讽刺诗也有120首之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从哪四个方
-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整体特点和主要成就。
- 秋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 “()”和“()”是龚自珍反复使用的意象
- 如何评价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
-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
- 湘乡派的文学主张如何?
- 分析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