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要说明余秋雨散文中“仪式感”的审美特征。
-
研究戏剧理论出身的余秋雨,从戏剧剧场演出所特有的“仪式感”中得到启示,并且把它引入散文的营造之中,精心创设一种散文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余秋雨散文乃至他的戏剧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余秋雨曾经阐释过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性、拟态性、观赏性”等审美特征。所谓象征性,是指仪式中的活动,不是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中某些规定情境的原生性再现,而是一种替代,以此物替代彼物,如用面具来指代神鬼等非扮演者自身的角色;所谓拟态性,是指在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的同时,它又在制造一种模拟和重现现实的假象,以假定性的存在作为仪式的前提;所谓观赏性,是指仪式所进行的程序和活动中,融入某些形式感很强的程式,从而获得了形式的审美意味,让观看者和参与者在感性参与中领悟到审美活动的魅力。
在余秋雨的文字中,对仪式感的应用,从构思到布局,从内在冲突到叙述语言,都自觉地体现出来。在《风雨天一阁》起始的第一节中,就两次提到“仪式”一词:“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的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的奥义活生生地演绎给了我看,同时又逼迫我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这显然是要营造出一种仪式感。走向莫高窟,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次不辞劳苦的旅游,而在余秋雨笔下却是一次荡气回肠的狂欢,一种投入审美境界的盛举,而且被余秋雨描述得情采飞扬,激越非常,波翻浪卷,汹涌澎湃,以一浪高一浪之势将莫高窟推向了美轮美奂的极境:“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义理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生活是多么广阔》有何艺术特色?
- 《华威先生》中的主人公所不具有的特征是(
- 下列人物形象中属于《暴风骤雨》的人物是(
-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
- 诗歌朗诵运动的倡导者是()。
- 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怎样的
- 坚持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
- 1921年1月沈雁冰接编通俗文学的重要刊
- 《()》一剧的反封建意义主要表现于蘩漪与
- 双簧信
-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
- 田汉所属的文学社团是()
- “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量呼叫黎
- 《雨巷》的作者又是下列哪首诗的作者()。
- 冰心“爱”的哲学三大支柱是()。
- ()是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 被称作“异写突起”的文学社团是()。
- 在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思想上的差异和分
- “楚辞”又指()《楚辞》。它由汉代的刘向
- 《缀网劳蛛》表现的主要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