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第一段段话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道理?
- 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风等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苏轼被贬谪到湖北黄
- 阅读下列文字: 秋水时至,百川
- 词兴起于何时,极盛于何时,是从哪里发展而
- 《马伶传》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
- 《望海潮·江南形胜》的作者是()
- 《从军行》的作者是()
- 《爱尔克的灯光》中姐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 翻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翻译: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
- 形成中国通俗小说第三个高潮的作品有()。
- 从《母亲》第一段看,作者袁可嘉认为母亲(
- 以下划线文字,拼音标注不正确的是()。
- 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应用文产生的根源。
- “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他们各自的代表
-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其在志力薄
- 翻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郭沫若怎么评价《聊斋志异》?
-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其中“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