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单项选择题 先秦古籍《礼记·乐记》记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表明() ①人们很早就探索物质利益关系 ②理学萌芽于先秦时期 ③反对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 ④天理与人欲之辨由来已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D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
-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
-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
-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
-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
- 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
-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
-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
- 《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中指出&ldquo
- 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
-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
-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
- 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
-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
-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
-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