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是:艰难曲折、大起大落。十七年中,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1959年的第三次发展以及60年代初期的发展。
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这一时期出了不少优秀影片,如《中华儿女》、《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等。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严厉的批判,紧接着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批判及其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使建国初期电影第一次蓬勃发展的局面很快结束。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10月至11月,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召开各制片厂厂长会议,重点讨论贯彻“双百”方针,改革电影体制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舍饭寺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各电影厂开始试行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负盈亏的“三自一中心”的改革方案。电影创作在逐步前进,到1956年前后产量赶上并超过50年的水平,艺术质量也有新的突破,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呈现一派勃勃生机。1957年的反右斗争及康生的“拔白旗”扼制了第二次电影创作发展的大好局面。1959年中国电影进入第三次大发展,达到了50年代的最高峰。
1959年新片展览月是第三次发展的标志。好影片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林家铺子》、《风暴》、《青春之歌》等。
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一个电影创新高潮正在形成。由于召开了新侨、广州两次会议,周总理和陈毅亲自出席讲话,宣传党的文艺政策,电影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在稳步地前进,掀起了一场电影艺术创新的热潮。《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农奴》、《独立大队》、《阿诗玛》等正是这个潮流的产物。这一次的创新幅度较大,在学习我国文艺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质量,使之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电影的先进水平,一个更高质量的电影创作高潮正在形成,可惜风云多变,半途夭折了。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如果想了解组织中员工满意度高低存在的问题
- 位于男性膀胱底后方的结构()。
- 格伯纳的“培养分析”研究表明,人们对社会
- 令人满意的工作特点已成为人才吸引策略主要
- 利率既定时,货币的()是收入的增函数。
- 简述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 列中那一个指标不是评定心功能的()
- 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若现期GDP水平为4
- “pop”摇滚类型出现于哪个年代()。
- 艺术批评的性质、特征与作用?
- 纱幕是一种半透明布景,要突出纱幕后面的表
- 性相近习相远
- 循环血量
- 简要说明一氧化氮作为信号分子的调节作用。
- 下列词中哪些属于复合词()。
- 试述膀胱的形态。
- 从哲学角度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
- 开放大学
- 请阐述佛兰德斯美术在17世纪的发展情况。
- 下列不属于应收账款审计目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