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
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
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
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
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
②明代王守仁(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③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3)孙中山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作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不能抹煞历史的客观性,因
- 材料1 梁启超曾认为:“国民不可不
- 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下列观点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有()。
-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我们不要
-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
- 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认为时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
-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
-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是今天计算机的基础。看一
-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长江三峡工程是经过长期考察和论证才决定兴
-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
-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 生产关系是一种()
-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