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1)唐太宗前期: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以亡隋为戒。他把君主和人民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力求避免覆舟之祸,并以此教育太子和臣下。
    3)知人善用,任人惟贤。
    4)唐太宗善于用人,亲王府时有十八学士、继位后有房玄龄的谋划,杜如晦的决断,武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都是一时之俊杰。
    5)从谏如流,理性行政。
    6)唐太宗虚心纳谏,魏征、王珪、马周等都敢于犯颜直谏。魏征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得到唐太宗赞同,并把魏征比做一面时刻规正自己的镜子。此外,唐太宗还十分重视考核吏治,将各地都督、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记其政绩优劣,朝夕省览,以备奖惩。
    7)实施“藏富于民”的基本经济国策。
    8)他注意让百姓休养生息,不敢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而是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征派赋役有所节制。
    (2)贞观时期,由于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所受剥削较轻,加之各项政策措施较为得当,社会经济得到很快恢复发展,流散他乡者纷纷返回乡里。自贞观四年(630年)以后,农业连年丰收,斗米不过三四钱,出现了“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景象。这一切,为唐王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3)唐太宗后期:
    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已经不如即为前期,显得有些刚愎自用,志得意满。曾劳师远征,三次出兵高丽;同时还对焉耆、薛延陀、龟兹、松外蛮、中天竺等用兵。还大兴土木,营缮陵墓宫殿。冷落房玄龄、魏征等官员,不听谏,晚年竟冤杀张亮、刘洎等极有才能的宰臣。最终只信任长孙无忌等少数亲信和一些逢迎吹拍的佞幸。贞观治世的光彩要也黯淡了。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