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论《浮士德》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 《浮士德》不仅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也体现了歌德对世界万物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解,整部作品显示了歌德的“唯心史观与辩证法思想的统一”。(郭沫若语)
    《浮士德》中歌德以艺术和美学的方式,显示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作品中,天帝代表善,魔鬼为恶。但两者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并构成宇宙间最基本、最至极的矛盾形态。而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则是人世间的一对矛盾,两者如影相随,开始了肯定与否定、前进与停滞相互作用的漫长旅程。从宇宙到人间,并非仅是作品艺术场景的转换,实质是歌德所理解的矛盾从一般到特殊的演进过程。再则是由人间矛盾转入人自身的矛盾。即如浮士德如是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胸中,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升。”作品中,浮士德本身就是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他不断否定过去,否定停滞的生活,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固执尘世生活,满足于官能享受。正是这样的描写,歌德深刻揭示了第三层矛盾构成,即人自身的矛盾构成。可见,天上——人间——人自身无从充满矛盾,这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形态。
    那么,如何把握浮士德自身的恶与靡非斯特代表的恶之间的关系?从作品中看,两种恶本质上相同,内涵均为否定、破坏、停滞、毁灭。然而,其不同之处在于,浮士德身上的恶是潜在的,在与魔鬼结盟前,他虽悲观、绝望,但并未造成什么破坏。然而,当外在的恶作用于他后,其自身的恶才膨胀、发展起来了。浮士德之所以每一阶段开始时自愿听从魔鬼摆布,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是外在的恶帮助了浮士德身上的恶做了想做而又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的事。
    可以说,在作者心目中,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虽是两极对立,但实际上是人的一分为二,是人的两种精神,是人的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由于有两种精神,所以浮士德充满矛盾,而且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发展;当然,两者之中,向上的精神,仍占主导地位。始终贯串全剧的一人一魔、一主一仆,如影随形,如呼如吸,如问如答,相反相成,相生相克。这就是《浮士德》无处不在的辩证法思想。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