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以作品为例,论述余华在创作转型后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
-
(1)余华在其创作转型之后的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充分体现了90年代初小说写作在文体上的新特点。作家开始在洞悉、把握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表达结构,不再刻意于虚构、设置,而是努力使小说的文本结构与现实世界的存在形态能形成或实现一种和谐、默契的对应关系。作者开始站在民间立场上,使小说的语体呈现出朴寒、柔和的独特的语感、语调,创造出一种独具一格的自由语体。
(2)《活着》表现的一种“生存的苦难”,表现了当代农民在不断被掠夺的过程中的生命力。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就是土地、财产、尊严以及亲人的生命在不断被剥夺的一生。在这节节败退中,他从一个少爷变成了农民、壮丁和与老牛为伴的鳏夫。但他最终没有被打败,其原因就是一种朴素的中国式的生存哲学:活着。但活着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徐福贵的生活中,活着比死亡更加艰难.更令人痛苦和恐惧。
(3)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关心他们的生存哲学、日常伦理和道德观念。这一转变典型地体现在他的《许三观卖血记》中,从表面上看,许三观的命运比徐福贵幸福,但他所受到的心理磨难却丝毫没有逊色,许三观的血在被不断地抽取,直至生命变得衰老、无用,这是人生最大的生存悲哀、也是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最深刻的揭示。在不动声色中人物的悲凉就这样呈现了出来,虽然没有像前期作品中那样过分渲染对死亡的恐惧,但生存的苦痛给人们带来的震撼甚至比前者还要巨大。
(4)《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没有复杂的结构,整部小说依时间顺序展开,但作家却在单一或简约的叙述过程中对叙述人、人物、人物对话、包括叙述人和人物的声音及其重复性进行挖掘,人物仿佛彻底摆脱了作家的控制,而还原了自身的存在形态。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30年代心理分析小说派的代表是()
- 茹志鹃的《百合花》所写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 五四时期以“教育小说”著称的作家是()
- “()”是贯穿王蒙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
- 杨绛的散文集《将饮茶》的最后一篇是()。
- 试析《压迫》人物的喜剧性格。
- 萧也牧在50年代初受到批判的短篇小说是(
- 《相见时难》是王蒙反思小说中的“民族篇”
- 《古潭的声音》是一部怎样的剧作?()
- 以下哪部是优秀的同性恋长篇小说()。
- 巴金《家》中高老太爷的长孙是()。
- 从文学的角度看,选出与其他三篇不同类的一
- “藉机智的拟人化手法,从—个虚拟的啤酒店
- 以下哪个不是茅盾的三部曲()。
- 1952年,作家李准发表了当代小说中第一
- 简述《小草在歌唱》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说说
- 新时期,西部诗歌的群体中人才辈出,()、
- 北岛是朦胧诗人当中具有怀疑主义精神,同时
- 分析《山峡中》的景物描写特点及其作用。
- 剧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