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拿什么激励学生?请从价值观教育或学习动机激发两个方面分析。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重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拿什么去激励学生?
  • 传统的激励方式正在退居幕后,尽管它还控制着公共生活中的话语权,而一种更世俗化的激励方式开始粉墨登场。全国优秀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湖南株洲二中的语文老师尹健庭的一句"读书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让他丢掉了饭碗;前几天,西安某中学的教师对一些前来报名的学生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谈恋爱,因为考上大学后美女多的是。"结果遭到了众人的指责。河南少年先锋学校,也只是将这种口头的激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践。
    而所有这些,无外乎是"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的现代翻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几千年来,我们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这种激励方式实在已经成为校园里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了,只要看一看各学校高考中考的动员大会就明白了。实践证明,在一个价值观日趋多元的社会里,这种世俗化的激励方式肯定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比那种伪圣化的传统激励方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是仅仅靠这些来激励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在于要使学生适应社会,还要使学生改造社会,不只要起到训练技能的作用,还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也就是说,教育不但要教学生务实,即世俗化,还要教学生务虚,即理想化。"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使人们在其生存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舒适而诚实的谋生手段,然而又不致使人的至高无上的、敏感的精神追求遭受挫伤;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转引自肖川《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学生的自由意志、自主人格、平等意识以及民主精神等,是无法通过这种夏令营活动得到培养的,不但如此,这种庸俗的激励方式还会强化等级观念,使我们的社会离理想社会越来越远。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学习积极性,既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内部。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分地强调外部刺激、引诱,忽略了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励,而实践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持久,更有效。教育家布鲁纳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类: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和互惠的内驱力。即求知欲,求成欲和互相合作的需要。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我们的学生已经丧失了求知欲,只有求分欲,由于庸俗成功观的推广,我们的学生已经丧失了求成欲,只有求利欲,由于庸俗竞争观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已经丧失了互惠的内驱力,把竞争理解为你死我活相互倾轧争做人上人!我们拿什么来激励学生?归根到底,是要重新建立起我们关于教育的新的价值体系,既不是伪圣化的,也不是世俗化的,而应该洋溢着平等的态度,自由的气质,民主的精神,尊重个性,倡导多元,唯其如此,尹健庭们才不会前仆后继,这种荒诞的夏令营才会彻底消失,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健康。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