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怎样欣赏雕刻中的“动”与“静”?
-
优秀的端砚雕刻艺术,是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诗文、篆刻于一体,特别是“文人砚”更是如此。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雕刻乃至诗文,均呈现飞舞的“动”感。这种动感,往往又通过线条去表现,虽然“线”也有静的一面,但更多是表现“动”,如书法艺术就是追求线条的运动美、节奏美,书法家往往借草书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韵律。
譬如“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者也”;“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汉代的石刻画,更多以流动飞舞的线条来雕刻物像,形象生动。
唐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乐伎等则更为典型,全是依靠画面人物轻盈逸美的姿态,特别是那飞动的飘带来表现人物和场景的。线条运用得自然流畅,画中的天女和乐伎,翱翔于万里碧空,产生了灵动的艺术效果。
传统的端砚雕刻艺术,一样也很重视“动”感,可以说是大量借鉴了古代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中“动”的表现手法,并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和谐统一。端砚雕刻中的动感,除了在雕刻物象形体的动态中反映,更重要的是通过线来表现,目的是增强活力,增添生气。
端砚雕刻中常见的“云龙吐珠”、“二龙戏珠”、“云龙”、“蝠云”等,艺人在雕刻时,首先是考虑加强龙的动感,龙身躯的上下舞动,一般是龙体露三分,其余则以祥云盖之,龙首翘起,口吐龙气或珠随气出,再雕刻上祥云萦绕,形成风起云涌之势,“动”在其中。
除龙以外,在雕刻起舞的凤、展翅的蝠、腾云驾雾的麒麟,还有鱼跃龙门、神龟等时,也都首先考虑其动感之美。传统山水中的碧波粼粼,云霞萦绕等,同样都十分注意以线条表现赋予其生命力,使之有动感。
除了在端砚雕刻上动态的刻画,还应注意对比,包括“动”与“静”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这样会更直接加强“动”的视觉效果。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