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如何理解课程?
- 1、课程一词中国始见于朱熹提的"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英文课程curriculum派生于currere,意为race-course,引申为学习的轨道等。
目前有关课程的定义林林总总,甚不统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1,课程是学科或教学科目。大家最熟悉是现在学校课程的主要形式,但这种课程观未能包括学生在校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课外活动,忽略学生发展。2,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以杜威为代表所作的修正,认为课程是儿童在学校的引导下获得的持续不断的经验组成,从课程与学习者经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3,课程是教学目标。以北美的泰勒、伯比特、约翰逊等人为代表认为课程是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序列。但是很容易导致课程实施脱节。4,课程是教学计划。5,课程是社会改造。认为课程编订的目的和方法应当放在解决重要的社会问题上。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课程定义复杂,要达到一个共识的课程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任何有效的课程定义应包括下列角度:课程作为产物、课程作为过程、课程作为意图、课程作为现实、课程作为规范性和描述性内容。根据此我们的定义是"课程是一个有意图而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作不同的分类: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有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看,分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按层次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按管理体制分为:国家课程、地区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情境教学的五原则是: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
- 依据《教师法》,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 简答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 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在新一轮课改中,()的关系是首先必须摆正
- 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在()
- 陶行知曾告戒师范生“切不可当教育事业是住
- 加德纳提出了八种智能:()、数理逻辑智能
- 谈谈你对教育思想创新的看法。
- 在当今中国,教师完全有能够成为()和()
- 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为背景,以促
- 简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 苏霍姆林斯基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方
- 说课的内容?
- 讲授法
- 国家课程一般以()形式出现
- 多元文化教育指介绍西方文化的教育()
- 以下四种电视信号传送方式,()图像质量最
- 全球化引发的教育上的冲突主要是经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