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名称、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病例。
  • (1)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1.特点:
    1)发作快
    2)由IgE介导
    3)一般无明显组织伤害
    4)有明显个体差异
    2.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激发阶段:机体接触相同抗原,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IgE与变应原发生桥联作用,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等),作用于靶器官,使得支气管、消化道的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高,最终出现全身性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皮肤超敏反应(荨麻疹)、呼吸道超敏反应(哮喘、变应性鼻炎)、胃肠道超敏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常见病例:
    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3)支气管哮喘
    4)食物性超敏反应
    5)皮肤超敏反应
    (2)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1.特点:
    1)抗原存在与细胞膜
    2)抗体为IgG、IgM
    3)有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或无)
    4)细胞受损伤(或功能亢进)
    2.发生机制:
    1)抗原:半抗原+载体、非自身细胞抗原、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2)细胞:主要是血细胞
    3)细胞损伤机制:细胞溶解、调理吞噬、ADCC
    3.常见病例: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药物引起的免疫溶血
    4)甲状腺功能亢进(抗体:长效甲状腺刺激素)
    (3)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1.特点:
    1)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2)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3)有补体、中性粒细胞参与引起血管炎等组织损伤
    2.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2)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3.常见病例:
    1)Arthus反应(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2)血清病(药物热有类似机制)
    3)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4)类风湿性关节炎
    (4)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致敏T细胞介导)
    1.特点:
    1)发作慢
    2)与致敏T细胞有关,而与抗体无关
    3)病变部位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2.发生机制:细胞免疫
    3.常见病例:
    1)传染性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物排斥反应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