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病例摘要: 倪某,男,34岁。 患者从3年前感到左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经治疗效果不佳,2年前病情加重夜间剧痛难忍,彻夜不眠,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治疗一个月疗效甚微,医师建议高位截肢,患者未同意。4个月前出现左足肿痛,左大趾发黑溃烂,剧痛难忍。身热口干,便秘溲赤。 查体:T36.5℃,P98次/分,R19次/分,BP110/80mmHg。痛苦表情,面色苍白。左足肿痛,肤色青紫,趾爪甲脱落,趾尖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行走艰难,抬腿试验剧痛难忍。切诊: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均消失。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辅助检查:B超提示:左小腿胫后及足背动脉闭塞。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相鉴别。
  •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年青男性,左足肿痛,左大趾发黑溃烂,剧痛难忍,属中医"脱疽"范畴。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或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局部肿胀,皮色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热盛伤阴,则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肢体有发作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出现溃烂即可诊断。患者青年男性,患者3年前出现间歇性跛行,4个月前出现左足肿痛,左大趾发黑溃烂,剧痛难忍。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均消失。B超检查提示:左小腿胫后及足背动脉闭塞。符合上述要求,故诊断明确。
    西医鉴别诊断: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①多见于中老年,男女均可发病;②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尤以腹主动脉下段和髂股动脉最为多见。常可扪及浅表动脉变硬、扭曲。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③常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内脏动脉硬化缺血;④多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⑤胸腹部平片可显示主动脉弓突出和动脉钙化影,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腔不规则充盈缺损,呈虫蚀样改变,闭塞远端的动脉可经侧支血管显影;⑥病理检查可见动脉中层和内膜均有变性,静脉则不受累。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脱疽
    中医证候诊断:湿热毒盛证
    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Ⅲ期)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剂:四妙勇安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尾30g;银花30g;玄参30g;生甘草15g;连翘15g;黄柏10g;赤小豆15g;丹参30g;川芎6g;赤芍30g;怀牛膝15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轻症病人,以抗血小板、扩张血管、改善侧支循环为主。如果病人没有禁忌证,有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人均应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是首选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使下肢缺血率降低20%~30%。美国FDA推荐将氯吡格雷作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病人降低缺血性疾病发生率的首选药物。TASC推荐将西洛他唑作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药物。
    球囊扩张:对有外科干预指征的病人,应当根据TASC分级标准,选择治疗方法。支架植入:股浅动脉容易受压,故不主张应用球扩支架,应选择镍钛合金自膨支架。
    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内膜剥脱术和动脉旁路术。
    围手术期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