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何为咏物诗,屈原的《橘颂》是怎样做到“不即不离”的?
-
咏物,以所咏之物为对象,要与所咏之物相切合,即所谓“不离”。但又不能局限于所咏之物,要借物见志,以物咏怀,即所谓“不即”。屈原的《橘颂》借物自喻,正做到了这一点。
屈原在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对橘树斑谰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作了热情的歌颂,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实际上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抒写。
在诗的前三句,诗人首先赞颂的是橘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即是说橘生于江南,不可迁徙,乃是它受命于天的固有美质和本性;而扎根深厚,不可移易,则又是它守志坚毅的结果。作者在这里表面上在咏橘、颂橘,实际上在托物自况,借橘抒发了自己的宗国之情和乡土之恋,并为自己生于楚,长于楚,义不容去国的思想,立下宏志美范。
在接下来的五句中,诗人赞颂橘树叶绿花洁,枝茂果圆。内外修美,文采斑斓,即从花叶、枝干、果实等内外各个方面描写橘树,说它是那么美好而不同于凡俗。从文字所描摹看,确颇符合橘之物象,是在咏物,然细绎所咏赞的方方面面,实乃语含双关,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在,即充满了对内美外修之人格的赞颂和自矜自许。
在随后的六句中,诗人接着赞颂了橘树有“廓其无求”(心怀广大,没有世俗的追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清醒地独立于世上,绝不随同流俗)和“秉德无私”(坚持美德,毫无私念)等各种美质,因而诗人表示要以橘树作为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榜样。很明显,诗人是把橘树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把橘树的某些特质和诗人自己的品格、理想结合起来,寄自己的情志胸怀于橘树的形象之中,诗人颂橘,也正是自颂。
在最后四句中,诗人先说“长友”,继说“可师”,尊敬之情递增,以示守节之心更坚,最后提出以伯夷为榜样,以砺己志;不仅有乡土情怀,更有以死报国之信念。
综上所述,作为咏物诗,屈原的《橘颂》做到了“不即不离”。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简述《楚辞》流传和编辑成书的过程?
-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
- 《诗经》抒情诗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
- 《诗经》为中国诗歌艺术创作奠定了什么样的
- 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
- 试结合作品,分析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 诗的合乐与词的合乐有什么差异?
- 以“玉”为例,分析周代文化精神与《诗经》
- 《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 《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
- 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
- 简述屈原生活时代的特征?
- 《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有什么特征?这对
- 试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 结合作品分析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 《诗经》战争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
- 唐以前的咏物诗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各有什么
- 试论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异同?
- 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
- 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