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用联结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闯过高考的大学生还会出现“挂科”现象。
-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以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机关,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启动机关,即猫学会了开门闩这个动作。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情景与反应之间的建立联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情境与反应联结的三大定律,即所谓的准备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就小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桑代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他的联结说,也称试误说。主要观点包括: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3.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受联结说的的影响,对知识学的过死没有形成一定的联结,在试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且没有到及时的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缺乏求知欲,闯过了高考出现懒惰现象学习松懈没有进行反复练习,大学的学习压力相对高中较小、竞争减小,成绩得不到体现所以出现了挂科现象。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相对于传统学术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突出特
- 看到红灯停车属于第()信号系统的反应
- 认知风格
- 基本的气质类型有四种,但大多数学生的气质
- 气质是指一个人()。
- 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 “杀鸡给猴看”产生的强化效应是()。
- 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
- 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
-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 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
-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
- 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
- 教师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是()
-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的发展任务是()
- 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
- 坚持“以人为本”研究路线的心理学流派是(
- 按照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大学生所
- 培养学生一般问题解决能力应()
- 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