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
-
个体品德的形成是包含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
⑴态度定势的形成。 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在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作用较为明显。态度定势对人的心态乃至行为所产生的作用有其两面性:积极与消极,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
⑵道德观念的确立。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其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
⑶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认识鉴别功能和动力调节功能。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⑷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对于教师来说,在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经验的同时,应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有意识地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并且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这样就能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⑸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与锻炼,主要方式有: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意志特征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⑹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观,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由于个体之间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从教育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规范。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
- 集体研究制是()发明的一种发展创造力的方
- 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
-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
- 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影响学习的三大因素
- 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 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
- 简述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 华莱士对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创造性人物如何从
- 同化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
- 维果斯基的理论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之
- 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
- 用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
-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 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 大学新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
- 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采用的方法是(
- 现在教育特征主要有()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