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怎样解释“临池”、“书丹”、“法书”、“法帖”、“乌丝栏”、“响拓”、“硬黄”这些常遇到的书法名词术语?
  • 【临池】临池之义,出自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文中说,汉末张芝学习书法十分勤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来,人们就常把学习书法称为“临池”。临池就成为学书的一种别称。
    【书丹】古代刻碑,用硃色在碑石上先写上字,然后再刻。《后汉书·蔡邕传》上载:“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宋代姜夔《续书谱》中专列“书丹”一条,称:“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书丹者。”“书丹”在后世成为写碑志的通称。
    【法书】可供人们学习效法的书迹称为法书。一般是指历代流传下来著名的书法作品。此外,出自对别人书法作品的尊敬亦称法书。“法书”一词,是和“名画”对称的。
    【法帖】将法书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用纸墨拓下来,供学习和欣赏的拓本称为法帖。法帖之名,相传最早始于北宋宋太宗命王著摹刻的《淳化秘阁法帖》十卷。后来的《宝晋斋法帖》、《停云馆法帖》、《三希堂法帖》等,均沿袭此名。
    【乌丝栏】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绢素或纸笺有黑直行线,为书写行间整齐所设的称为乌丝栏。如宋代米芾《蜀素帖》即是在乌丝栏绢本上所书。黄庭坚曾有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相传王羲之书《兰亭序》是“用鼠须笔书乌丝栏茧纸”,因此,黄诗中所谓的“乌丝栏”,应是借喻,指杨凝式笔下有王羲之书法的神采。
    【响拓】古人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在暗室之中,置法书与纸于窗洞上,被光透视,法书于纸上清晰可见,然后双钩填墨,制成法书副本称为响拓本。传世的晋唐法书多数是响拓本。
    【硬黄】纸名,有两种。一种是古代摹描法书的专用纸。清钱沣有联云:“古琴百衲弹清散,名帖双钩榻硬黄。”这里所说的硬黄即是指这种纸。它的制法是在纸上涂上黄蜡,用熨斗使之均匀,蜡融纸上变得稍硬而透明,便于蒙在法书上描摹。另一种是唐人把纸用黄柏染之,称为硬黄纸。其纸光泽莹滑,用以书经,可避虫蠹。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