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举例说明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和中枢兴奋或抑制的产生机制。
- 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主要有:
(1)单线式联系:视网膜中央凹处的一个视锥细胞常只与一个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而该双极细胞也只与一个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2)辐散和聚合式联系:辐散式联系在传入通路中较多见;聚合式联系在传出通路上居多。
(3)链锁式和环式联系:在中间神经元之间,由于辐散与聚合式联系同时存在而形成链锁式联系或环式联系。神经冲动通过链锁式联系,在空间上可扩大作用范围;通过环式联系而使活动及时终止,或因正反馈而使兴奋增强和延续。后发放现象也可见于各种神经反馈活动中。
中枢抑制包括突触后和突触前抑制:
1.突触后抑制:
基本过程: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2)回返性抑制: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2.突触前抑制:
实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中。通过轴突-轴突式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例如:兴奋性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B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轴突末梢又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C构成轴突-轴突突触。C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神经元B的活动,但轴突末梢C所释放的递质使轴突末梢A去极化,从而使A兴奋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的量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B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减小,导致发生抑制效应。
中枢易化:分为突触后易化和突触前易化。
突触后易化表现为EPSP的总和。由于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出现一个刺激,就较容易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突触前易化与突触前抑制具有同样的结构基础。如果到达末梢1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则Ca2+通道开放的时间延长,因此进入末梢1的Ca2+数量增多,末梢1释放递质增多,最终使运动神经元的EPSP增大,即产生突触前易化。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当刺激骨骼肌的频率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即可
- 刺激胃液分泌的重要物质是()。
- 蛋白激酶
- 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 突触传递兴奋呈单向性特征,其主要原因是由
- 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来自:()
- 散光是由于()。
- 晶状体的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
- 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
- 凝集
- 简述细胞产生兴奋状态的标志是什么?
- 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作
- 大脑皮质运动区有哪些功能特点?
-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 有关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 Na+泵的特异性抑
- 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 简述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 简述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一切生物体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