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作字要熟”是谁提出来的,他还有哪些其他书论?
  • “作字要熟”是北宋早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提出来的。他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可见作字熟了,一则能使字的“神气完实而有余”,此外,在静坐中挥笔而书,亦是一乐。如果下笔不熟,就适得其反了。欧阳修论书多小品片段,可能是一时想到,随手记下的。如《学书为乐》一则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希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又如《学书消日》一则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说明书法爱好能随伴人的一生,实在是养性怡情的无上佳品。同时,也只有这样,字的境界才能愈趋纯化。“恨字体不工”是自谦,其实欧阳修的字是很有书卷气味的。
    在笔法上,他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就是“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这话是他对蔡君谟说的,蔡君谟认为他很能取譬。其内含实质就是写字用笔,在纸面上要逆势涩进,这样才能使笔力透入纸背,从而取得笔势沉着的效果。又如和他同时的苏舜钦,字也写得极好,认为“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而欧阳修却偏偏不认为这样。他说,学书的难点往往不在于认识上的通晓,而在于实践上的“行”。这话虽说是针对知识分子说的,但却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近世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书法爱好者,不肯苦下功夫去“行”,握笔不久,便自诩创新,说是追求个人风格、时代气息,到头来,自然是只能虚抛心力的了。
    此外,欧阳修在《李邕书》一则中,又有这样几句深得书法三昧的话:“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所谓“得其意而忘其形”、“得其一,可以通其余”,这当然是学书离形得似,一通百通的神化阶段了。苏轼论书有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是与这种说法很接近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