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1.如何进行检定和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2.如何进行文件集的管理?3.策划建立计量标准时要考虑哪些要素?4..建立计量标准需要做哪些技术准备?
  • (1)应有对被检定或被校准对象进行检定或校准时所得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详细过程,并给出给出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表。
    (2)如果计量标准可以检定或校准多种参数,则应分别评定每种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
    (3)原则上对每一个测量点,都应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4)如果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范围很宽,可分段给出其测量不确定度;对于校准来说,如果用户只在某几个测量点或某段范围使用,可以给出这几个测量点或该段范围的测量不确定度。
    2.答:对每一项计量标准都应当建立一个文件集,指定专人负责保管、更新的管理工作,文件集要有目录,所有文件均应现行有效,并规定合理的保存期限,保证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正确性。如何确认计量标准的测量能力?
    答: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
    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通过现场实验的结果以及检定或校准人员实际的操作和问答问题的情况,判
    (1)通过对技术资料的审查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
    通过现场实验的结果以及检定或校准人员实际的操作和问答问题的情况,判断计量标准测量能力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2)通过对技术资料的审查确认计量标准测量能力。
    通过对申请考核单位提供的测量能力的验证、稳定性考核、重复性试验等技术资料,综合判断计量标准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和测量能力是否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3.答:建立计量标准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讲求实效,减少建立计量标准的盲目性,策划建立计量标准时应考虑以下要素:
    (1)进行需求分析,对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和迫切程度,尤其分析被测量对象的测量范围、测量准确度和工作量;
    (2)需建立的基础实施与条件,实验场所面积、恒温条件及能耗等;
    (3)建立计量标准需购置的计量标准器、配套设备及技术指标;
    (4)是否有或需培训使用、维护及操作人员;
    (5)计量标准的考核、使用、维护及量值传递保证条件;
    (6)建立计量标准的物质、经济、法律等基础条件。
    4.答:建立计量标准的过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过程,它要确定计量标准的计量性能和功能,完成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及设施的配置,进行有效溯源,培训人员,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考核及建立文件集等工作。申请建立计量标准的单位应按照JJF1033-2008第4章“计量标准的考核要求”,做好七方面技术要求的准备。
    (1)科学合理配置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2)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进行有效溯源,并取得有效检定或校准证书;
    (3)新建计量标准应当至少进行半年的试运行,在此期间考察计量标准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4)完成《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和《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填写;
    (5)环境条件及设施应当满足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要求,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
    (6)每个项目至少应有两名持证的检定或校准人员;
    (7)建立计量标准文件集。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