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钟嵘的)滋味论
- 孟子在()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 试述(钟嵘的)“诗有三义”说。
- 简述曹丕的文气说?
- (钟嵘的)风骨(风力)论
- 文以明道
-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
- 试述元好问主张自然、反对雕琢的观点
- 《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
- 结合韩愈、秦观的诗歌创作实际;谈谈你对元
- 《毛诗序》论述了怎样的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
- (王士禛的)神韵说
- 试述叶燮表现客观事物的“事、理、情”的观
- 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说:
- 试简述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 结合文学史知识,谈谈你对李清照批评柳永词
- 指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作者及篇名),简
- 试述(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 简述汉代文论的基本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