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
- 《说文·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灑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灑”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下面四条古注中属于说明通假字的是()。
- 《说文•耳部》:“闻,知声也
- 校勘术语“夺”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
- 被黄庭坚称“闭门觅句”的诗人是()。
- 具体来说,在训释词义方面比较重要的文例有
- 简述孙诒让《墨子闲诂》的特色。
- 词在语言词汇总库中所具有的意义是词的()
- “凡祭祀,饰其牛牲。”句中“饰”是什么意
- 章句之学的长处是()。
- 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
- 简单介绍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
- 什么是偏义连文?
- 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 清代训诂学家采用了比较科学的方法,这就是
- 《诗》:“桧楫松舟。”毛传:“楫,()擢
- 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 《公羊传•宣公六年》:“勇士
- 《史记•鲁仲连传》:“噫嘻!
- 黄侃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在完全切
- 《诗经•伐檀》:“河水清且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