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材料一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最早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古代赋税制度和征兵制度。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地方设置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材料二到了近代,巡警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以巡警体制主管的户口登记非常严密,户口登记内容包括户数、口数以及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等。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但晚清政府的灭亡,《户籍法》随之搁浅。北洋时期,政府将保甲制度与近代警察制度相结合,制定并颁布了《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1915年)、《县治户口编查规则》(1915年)、《京兆各属户口编查单行细则》(1916年)等条例。南京国民政府参照英、美、德、日等国户籍及人事登记的法律制度,于1931年正式颁布了《户籍法》。但由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户籍法》在国统区被《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1932年)、《保甲条例》(1937年)、《县保甲户口编查办法》(1941年)所代替。《户籍法》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很好实施。——以上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原因。
-
变化:
加强了关于户籍的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
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制户籍;
借鉴了欧美等国的户籍法律制度;
户籍法变化频繁。
原因:
近代国门大开,欧美社会制度对中国的冲击加深;
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保境安民的需要;
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公民是否可以缓领居民身份证?
- 入学时已将户口从原户口登记地迁出,但未在
- 需要更改姓名应当怎样办理?
- 居民身份证有哪些作用?
- 集体户和家庭户有什么区别?
- "农转非"户口迁移的审批权限是怎样规定的
- 在校大学生是否可以不申领居民身份证?
- 市辖区的乡、镇人口离开本乡、镇到本区其他
- 学籍迁入后,原学籍注销吗?
- 学生在外地,户口叫朋友去代办可以吗?
- 哪些大学生须办理暂住户口及登记手续?
- 门牌号码由哪个部门管理?
- 华侨、港、澳同胞经批准回大陆定居的,应办
- 办理"农转农"户口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办理
- 改迁户口迁移证是怎么回事?
- 公民遗失居民身份证应当怎么办?
- 某人因事要请派出所出户籍证明有哪些规定?
- 定居国外的公民短期回国的,其户口如何办理
- 公民如何更改姓名?
- 殡葬职工家属如何办理"农转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