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 双方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否认民族压迫,梁启超认为:举国人民已经平等,没有享特权的人;《民报》则认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清王朝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官”,所以,要想救国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民报》则主张在进行“种族革命”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报》认为,中国确实存在“豪右”和“细民”的差别,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发生问题才能解决。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不仅如此,还会将中国从被招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如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会招致瓜分。
    这场论战中,《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其原因是:
    第一,20世纪初期,革命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论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说什么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指挥,参与论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革命家,攻势迅猛凌厉;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就感到招架不住了。《民报》对《新民丛报》的宣战,使改良派的言论阵地受到致命的冲击。在《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之始,其他地区的革命派也与当地的改良派形成对垒之势,展开论战。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一)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二)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功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
    (三)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读论战,成文深入人心,使人民想念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
    (四)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五)同时通过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论战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
    (六)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