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已有的理论,大多认定通货紧缩对经济成长极为不利,但1998~2002年的中国却是通货紧缩与高经济成长相结合。是怎样的经济条件造成了这种结合?
  • 通货紧缩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或萧条,我国的通货紧缩实际上反映为经济增长率的适度下降或持续调整,这就是所谓的“缩长”现象(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持续地低于潜在增长率。对潜在增长率尽管难以给出准确的量化指标,但多数学者都承认每年“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长肯定大大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一般估计,当前我国的潜在增长率水平为9~10%。经济增长持续地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靠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强有力支撑。面对中长期结构大调整的形势,凯恩斯主义的扩张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我国主要体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避免通货紧缩转化为长期的萧条(包括抑制周期性衰退)。因此,经济增长的“缩长”组合是积极的宏观政策与经济结构中长期调整的必然结果。2002年以来出现的经济回升而物价却持续下降的矛盾现象,也说明了两点:一是当前经济增长回升不是内生性的,主要是靠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这些外部因素所推动;二是说明经济回升的力度不够大,不足以阻止价格的内在下降趋势。
    可见造成通货紧缩与高经济成长相结合的经济条件是:
    (1)有效需求不足。这既反映为消费需求不足,又反映为民间投资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当前构成内需主要部分的消费仍然缺乏内在增长动力。另外,民间投资信心和内在动力均不足。这主要是因为:
    ①长期性的消费需求不足和物价的持续下降,明显增大了民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民间投资的现实收益率及预期收益率下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②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仍然受到体制性和政策性的壁垒限制;
    ③民间企业的社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且渠道很窄。
    (2)近几年来,有效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相当明显,且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使劳动力和资金资源闲置问题相当突出。2001年以来,社会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现实矛盾。“九五”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呈不断减少趋势,而农村非农就业总规模则出现了绝对减少,特别是去年以来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就业不足必然带来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和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从而加剧通货紧缩;反之,通货紧缩也会加剧就业不足和需求不足。近几年来,资金闲置明显增多,资金收益率不断下降。主要反映为银行存贷差不断扩大。大量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意味着作为最为稀缺的资源—资本的利用率低下,最终抑制有效需求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也意味着资金的大量闲置。此外,国家为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所投放的基础货币,也更多地转化为储蓄,而不是投资,这方面造成的货币闲置估计占货币供应量的15%。
    (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自1998年起实施积极地的财政政策,效果显著,6年累计投放了8000亿元的建设国债,完成的工程量约为4万亿元。这些特别的建设国债在投资过程中形成了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在税收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调整策略,如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企业设备实行投资抵免税,提高出口退税等。在货币政策方面,自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率并辅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鼓励贷款等政策。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