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及不同阶段的特点。
  •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是外商和民族资本家开办碾米、磨面、制茶等农产品加工作坊,并在一些地方开设农事试验场和垦殖公司,引进使用农业机械。同时一些工厂开始仿制和少量生产小型动力机,水泵等农产品加工机械。 
    第二阶段,20年代末至40年代,开始在上海、南京等地建立农具制造厂,生产手动喷雾器和犁、播种机、中耕机等新式畜力农具。 
    第三阶段,1949-1956年,主要是制造、补充旧式农具,恢复生产和在农村实现合作化。 
    第四阶段,1979年,开始停止“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农机化出现大滑坡。 
    第五阶段,1982年开始的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把农业生产转移到以农户为主的基础上,农机的投资和经营实行以农户为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适合农户的小型机具发展迅速。 
    第六阶段,1985年以后,主要是农业机械化以农民个人和集体投资为主,小型拖拉机空前增加。 
    第七阶段,1994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三次农机化热。主要是农机化领域由单一的大田粮食生产、扩展到了菜、果、畜牧等行业;市场效益使农民由产品生产投向加工、运输、贮存、销售各个增值环节;在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农民正以不同形式走向联合专业化;激发新的经营形式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