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阅读案例材料,根据材料分析问题。 (1)张晓是来自农村的一名高三学生。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他们每天含辛茹苦地劳作,想尽最大的努力为张晓提供好一点的学习条件。张晓非常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想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回报父母。但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张晓的成绩却急剧下滑,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晚上,他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半夜还会惊醒。 (2)王宏业是一名城里的高三学生,自小家庭殷实,父母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爷爷奶奶更是对他关爱有加,家人对他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他在学习上微小的进步都会让父母欣喜若狂,同时得到他们给予的各种物质奖励。在低年级,王宏业的学习较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对父母的各种奖励也没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高考临近了,但他一点也不紧张,上课时往往心猿意马。请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这两名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出现不同状态的原因,并论述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可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思维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外部动机是指人们学习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们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张晓同学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属于外部动机,是期待拿到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得到老师的认可,考上好的大学。期待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认可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是附属内驱力的一种表现。我们知道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指导、学生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健康状况等的制约。考试越临近,张晓同学的压力越大,害怕让父母和老师失望使他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包袱,焦虑、紧张的心态使其学习成绩下降。王宏业的学习动机也明显是外部动机,他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当这些物质上的奖励已经不能再满足他时,就没有了刺激他学习的条件。外部动机的持续时间短且带有强制性,内部动机的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
这种外在动机对王宏业的刺激时间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级的升高,他对这种物质奖励失去了兴趣,这种动机也就失去了效果,于是他上课不用心学习,成绩自然下降。应采取的教育策略是: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本题中由于两位同学的学习都是靠外部动机,缺乏内部动机,才使得学习出现下滑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的原则。对于张晓同学,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多谈心,多倾听他的想法,为他排除心理负担,使其考试时发挥正常水平。而对于王宏业同学,教师要培养他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以生动活泼的方法讲述课程,或是让其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参加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从而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历史课中王老师讲到“楚汉战争”中项羽自杀
-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
- 学生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和学校所制定的有关
- 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
- 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的
-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
-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
-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 吹拉弹唱属于()。
-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
- 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中,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
- 心理评估的主要步骤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收集
- 简述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策略。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非指导教学
- 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价值性教育目的
-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 小学生放学回家后既想看电视又想做作业的心
-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