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策、册得名的缘由;各自设置时期和相互关系及用途沿革。
-
策书、册书的得名之由,出于下述含意和传统。
(1)古代“策”、“册”二字,都是书写材料的名称,指竹简编连成册。
(2)秦以前,策命之文多写于简册。
策书、册书的相互关系、设置时期,可从两方面考察:
第一,策、册是同源相承的文种。
(1)汉代正式确立“策”文种,将用于人事的编筒之形的公文定名为“策”。
(2)由于“册”、“策”二字为一音之转,所以三国魏晋以后,用于人事的“策”文,有时改称为“册”。
(3)唐代正式设置“册”文种,结束了“策”、“册”混称的现象。宋至清朝,均沿用“册”。
第二,用于人事的“册”,部分承袭了“策”的用途。
策书的用途主要为:立废太子、后妃、诸侯王;拜命(或罢免)三公。
册书的用途有:
(1)唐代,“册”文种用于立皇后、太子;封王公;任命三品以上官员;授爵,赐予财物等。
(2)宋至清朝,其用途扩大到郊祀、祭享、称尊、加谥、寓哀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在奴隶社会,教是宣扬()的一种行为,不是
- 奏与并行的其他文种相比较,奏用途的一个显
- 没有()一项,是用宣告文种撰写的公文之共
- “层递”修辞格根据趋向分为“()”、“(
- 《奏孝子刘敦儒状》中,“蒸蒸不匮”一语所
- 阐述清代禀由书札演变为公文的原因。简答禀
- 清代,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书是()
- 什么是训令?简述训令的使用特色。
- 案
- 民国时期上行公文沿袭古文写法,在收文者后
- 试析札转化为公文的演变阶段;与“札子”成
- 札
- 檄文紧急者,多插羽其上,别名为“()”。
- 批准性复函的基本结构部分主要有()
- 作者在文中特别赋予某词的临时义,叫作该词
- 签呈
- 简析报告在民国前、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
- 禀的首行揭示具禀人的身份、姓名、籍贯;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同时设置的宣告文种
- 在清代,下列情形,该用关文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