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材料: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教学过程: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分析教材中的曲线。提出问题:(1)HIV攻击T细胞,它主要破坏的是人体的第几道防线?(2)描述:HIV浓度随着时间是怎样变化的?(3)一年后,HIV浓度大量降低,说明第三道防线具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细胞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图。提出问题:(1)哪种细胞产生抗体?(2)浆细胞是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的?(3)哪些细胞或物质具有识别作用?(4)抗原进入人体后,经过几个途径最终被抗体消灭?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这是某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免疫调节”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教学过程对其进行简要评析。(2)结合以上教学内容,说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出两点即可)
- (1)本节课以问题链的设置为主线。先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最后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图。教师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识别示意图、构建概念图,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依据学生构建的概念图设置问题链,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振荡,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根据第二次免疫的特点设定问题情境,分析注射疫苗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强调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①精心设置问题。比如,在讲体液免疫时,列举了两个问题,加强学生读书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②适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学完第二次免疫的特点之后,联系实际提问: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总之,实施“问题链设置”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内容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下列有关膜电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
- 人在通气不良的室内时间过长,会感到头晕、
- 关于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 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
-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 材料:胸廓变化和呼吸的关系提出问题:到底
- 植物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植物激素起到了关
- 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
- 强化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
- 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自花传粉后,其
- 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
-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人们为了尽快地除去衣服上的污垢油渍,常常
-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
- 如图为DNA的含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有关
- 1只雌蛙能产4000粒——5000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