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
- 个体品德的形成是包含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
⑴态度定势的形成。 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在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作用较为明显。态度定势对人的心态乃至行为所产生的作用有其两面性:积极与消极,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
⑵道德观念的确立。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其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
⑶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认识鉴别功能和动力调节功能。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⑷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对于教师来说,在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经验的同时,应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有意识地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并且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这样就能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⑸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与锻炼,主要方式有: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意志特征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⑹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观,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由于个体之间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从教育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规范。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 学生道德认识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高等学校具备哪三项职能,请结合实际谈谈高
- 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
- 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
- 以言语手段实施心理支持为主,以加强当事人
-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
- 柏林大学的创办于1910年。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校职务设置的方法的是
- 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 职业道德具有灵活性,其内容总是随着社会发
- “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
- 科技伦理的现实意义在于()
- 社会实践则是在开放和不加干涉的社会真实生
- ()主要指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它是良好人
- 目前,在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传统教
-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作为个体和群体的
- 那种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
- 美国民主主义教育目的包括四方面的目标:(
-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中的效率与公平是()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