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康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和技能的形成,而且是各种智能、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通过营养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成长;通过学校的语文、数学等各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增长知识和技能;而通过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促进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采用观察和评定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长处和局限性,采用各种教育和心理学手段与措施改正心理的缺陷,发扬心理的长处或优势,并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特征,从而使人格平衡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一定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如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而行为变化又依赖于心理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是解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的问题。智育的目标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的标志就是将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大脑中的认识结构,其本身就是心理活动过程,其引起的变化也是心理变化。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直接培养和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人际交往辅导要与学生的现行交往实践结合,
-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 试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简要予以评析
- 简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形式?
-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
- 心理疾病是指像精神分裂症那样的重度心理障
- 小学生心理咨询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告诉小学生
- 强调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作用的是认知疗
- 自学能力是一种依靠自己获得知识、技能的综
- 兴趣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
- 行为疗法的距离应以符合咨询关系的建立,彼
- 人际交往辅导目标是增进学生的(),为学生
- 学习能力就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
- 造成学生课堂行为有来自()
- 新型师生关系包括哪三方面()
-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基本点就是()。
-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低下,达
- 王效道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 倾听就是用耳朵去感知来访学生所讲的内容
-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沉默的出现不利于咨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