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小佳,女,6岁,两年前父母离婚,小佳判给了母亲抚养,父亲定期给予生活费。小佳的妈妈在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后变得很没有安全感,在和其他男性交往时总是因为害怕失去而刻意地去讨好,以致在生活中忽略了小佳,在和男友相处时总把小佳赶出家门,随便给一点零钱让小佳自己买东西吃,很少在家给小佳做饭,小佳从来没有按点吃过饭,常常一个人在外面待到很晚才敢回家。有一次,小佳的妈妈要和交往的男友一起外出旅行几天,本来想带着小佳一起,但是遭到了男友的拒绝,小佳的妈妈为了讨好男友竟然抛下小佳外出旅行了3天才回家。因为生活上的压力和感情上的不如意,小佳的妈妈对待小佳的态度越来越不好,觉得小佳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累赘,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拿小佳撒气,甚至拉拢男友一起对小佳拳打脚踢。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小佳发育迟缓,与同年龄段的孩子相比很瘦小,不定时的家庭暴力对小佳的成长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问题:1.上述案例中,小佳的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2.针对小佳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3.请说明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
  • 1.上述案例中,小佳的如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1)生存的需要。儿童生命存在的需要包括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养育照料。小佳的母亲为了讨好男友,在生活中总是忽略小佳,小佳从来没有按点吃过饭,常常一个人在外面待到很晚才敢回家;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小佳发育迟缓,与同年龄段的孩子相比很娇小,不定时的家庭暴力大大威胁到了小佳的生命安全。
    (2)发展的需要。儿童的发展性需要是指儿童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爱和适当管教、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因为生活上的压力和感情上的不如意,小佳的妈妈经常冲小佳撒气,对小佳存在家暴,甚至拉拢交往的男友一起对小佳施暴,致使小住的心灵受到重创,容易造成小佳的自我评价过低、性格自卑等偏差心理。
    (3)受保护的需要。儿童受保护的需要包括儿童免遭虐待和忽视。小佳的妈妈不给小佳做饭,经常将她赶出家门,而且时常对小佳拳打脚踢,既有忽视又有虐待。
    2.针对小佳目前的困境,应该采取如下介入策略:
    (1)危机介入。社会工作者应实施危机介入,先将小佳带离给她造成身体伤害的家庭,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举报小佳的妈妈日常对小佳的虐待行为,同时去医院对小佳进行身体检查,对小佳的健康状况及伤情进行评估;对小佳妈妈进行适当的责罚和教育,必要时向法院提请申诉,通过法律途径剥夺小佳妈妈对小佳的抚养权,使小佳彻底摆脱恶劣的生长环境,给小佳寻求一个可以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
    (2)对小佳实施创伤辅导,邀请创伤辅导心理治疗师对小佳进行创伤治疗。
    (3)对小佳妈妈进行介入辅导,调整认知,唤醒母亲责任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通过建立行为契约调整行为。
    3.儿童社会工作的特点包括:
    (1)明确了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儿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儿童权利,它意味着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的过程中需要将儿童权利与一般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以儿童为中心,以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权利的实现为最高指导原则。
    (2)界定了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范围。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体系由儿童发展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实务理论知识两大部分组成,儿童发展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为什么要服务"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帮助解决"怎样服务"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提供基础和保障。
    (3)聚焦亲职能力建设,突出家庭监护服务。儿童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家庭是满足其养育、照顾和教育等需要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养育、照顾和教育的第一人,父母的监护能力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以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为核心,将儿童的家庭置于实务的中心,针对不同的情形,为儿童提供家庭支持、补充和替代服务来保障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4)兼顾了专业理想和本土化实务路径之间的平衡。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需要结合所在社会的环境资源,在坚持专业理想的前提下走本土化道路,即一方面尊重我国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专业理想,促进环境向有利于儿童权利实现的方向改善。
    【提示】此题考点涉及儿童需要、危机介入、介入策略、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特点等知识内容。问题1是考察考生对儿童权利的敏感度,问题2是考察考生对危机介入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问题3属于记忆题,以往的考试中常有以案例问题巧妙带出客观知识点的问题。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