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关于次临界下的增殖, ①为什么在核电厂要使用1/M(次临界增殖因子倒数)曲线? ②作1/M曲线时,应采取怎样的予防意外超临界事故的措施?
- ①为防止反应堆出现意外的瞬发临界事故,反应堆在正式功率运行以前,必须在次临界下研究慢化剂中硼浓度和控制棒位置变化对反应堆临界的影响。无论是求不同棒位下的硼浓度。还是求不同硼浓度下的临界棒位,都必须画1/M曲线来达到其目的。
②画1/M曲线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是(以提棒临界为例。)几套计数装置(一般为3套)可得到n个预计的临界棒位置,下一步的提棒高度必须按其中最小的一个进行估计。
下一步的提棒高度必须(1/3~1/2)原则进行估计。
应采取稳定计数。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核转变
- 理解释放能量的两种途径。
- 给出Te和倍增周期T2
- 堆物理启动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 反应堆温度系数与反应堆稳定运行的关系?
- 设一重水-铀反应堆堆芯的k∞<
- 什么是堆芯寿期?
- 试说明次临界反应堆内中子总数表达式的由来
- 设有一强度为I(m-2
- 画出反应堆功率从零负荷、25%P
- 什么是控制棒间的干涉效应?
- 裂变截面(微观截面和宏观截面)与哪些因素
- 试给出慢化剂温度系数、燃料温度系数和空泡
- 简述中子代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 单位体积内有多种元素的原子核,其宏观截面
- 简述什么叫自持链式反应?
- 简述临界扩散方程和普通扩散方程的差别,无
- 试计算T=535K,ρ=802kg/m<
- 由任何能量的中子都能引起核裂变的原子有(
- 反应堆功率以30秒的稳定周期从1%PN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