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 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政治上富有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由于他与当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惨遭杀害。
《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他说,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了什么哀乐。他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哀乐,只是由于哀乐“先遘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嵇康承认不同乐器会发出音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其亦有猛静之别。但不论猛或静,其终结都必须归之“和”,即“美”。他认为正是这种“美”能使人感动,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嵇康有时也用善、恶两字来说音乐的好坏,但他却把“善”“恶”与情感割裂开来,他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为主),则无关于声音”。从而完全否定了音乐所能表达人们的哀乐情感。
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嵇康的音乐思想很多地方又是十分矛盾的,例如他在另外场合(如在《琴赋》中)又肯定音乐创作是有感而发的。“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同时肯定“郑声”(民间音乐的泛称)之至妙,并且肯定听“郑声”对他的感情感染。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的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独树一帜。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朝鲜族称节奏为“()”。
-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随时
- 在力度标记中p表示()
-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
- 什么是等音?等音是怎样产生的?
-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风云儿女》影片的主
- 陆春龄是()曲笛的演奏家。
- 我国第一个从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
- 音程中的大三度加上小三度等于()
- 30年代的探索期,歌剧出现多种体裁形式,
- 下列哪位律学家首先发现“管口校正”规律并
- 复乐段
- 昆山腔的伴奏乐器除南戏其他三大声腔也使用
- 曾志忞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什么?
- 沈心工
- 根据德国乐器学者萨克斯和奥地利音乐学者霍
- 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
- 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发展过程的学科
- 琵琶大曲有()之分。
- 音程中下面的音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