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材料一: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 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并说明其影响。
-
相同点:都征收银两;都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
影响: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
- 《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 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
-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
- 在明朝中期以前代表中国制瓷技艺最高水平的
-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手工业发
-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
-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
- 范蠡,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
- “海上(指明代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
-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
- 下图为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
-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
-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
- 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
- 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
- 观察下列一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分析
-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
- 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大都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