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新生代”诗人(包括“后朦胧”和“第三代”)都是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为什么又要打出反朦胧诗的旗号?
- 新生代主要是指“后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前者对朦胧诗更多的是继承,后者对朦胧诗更多的是反叛。“第三代”诗人认为,五四时期把诗从文言文中解放出来的白话诗人算是第一代,“文革”后把诗从政治工具中解放出来的朦胧诗人算是第二代,而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的诗人便是第三代。他们对朦胧诗的否定,是因为朦胧诗虽然恢复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肯定自我的价值观,但是,朦胧诗人只关注人的社会意识,而没能充分表现个体的生命意识,朦胧诗中的自我,只是呈现了他们那一代人对自我价值从失落到寻觅的心路历程,没能体现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人躁动不安的灵魂。因此,他们要与朦胧诗背道而驰,强调民间立场,倡导平民意识,反对文化上的精神贵族,要做诗坛上的嬉皮士和流浪汉。表现出与朦胧诗不同的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等特征。正是这样一种认识,因此他们要打出反朦胧诗的旗号。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
-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否也具有某些“先
- 如何理解"文学读物"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
- 1988年,王朔有4部小说被搬到荧屏,因
- 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 以《一切》和《这也是一切》为例,简要说明
- 赵树理在新中国成立前,发表的作品除《小二
- 《叔叔的故事》在叙述手法上的变化与王安忆
- “样板戏”《海港》的前身是淮剧()。
- 王朔较早获得社会认可的作品是1984年的
- 为何新时期文学会以整体转变的形式(伤痕文
- 海外学者()在《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的长篇
- 在朦胧诗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校园诗人"
- 茅盾曾自评其《子夜》说“吴荪甫的悲剧是带
- 围绕着朦胧诗的论争,从1980年开始掀起
- 孙甘露的“语言实验”有些什么内容?
- ()一生充满激情和幻想,把印象派大画家梵
- 以王琦瑶和白流苏为例,说明作家对现代都市
- 社会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很大吗?
- 当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三个崛起"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