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论述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留守儿童问题引起性格异常。
    近年来,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更严重的是,亲情的缺失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些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缺少真正关爱,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 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 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大多孩子及“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子,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不能骂孩子”。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在家庭中没有吃过苦,什么事情都有别人撑腰也使得他们意志方面一般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学生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破罐子破摔的习惯。
    (二)独生子习气重,适应性较差。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加上父母的娇生惯养,现在很多中小学生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对家长的依赖心理较强。不少中小学生有较重自我中心倾向:在家里,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亲情淡薄,不懂得关心父母、体谅父母;在学校,与同学等交往时不懂得换位思考和考虑他人感受,人际关系敏感。少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对于他人的困难,往往漠不关心。学习为上的意识较重,在竞争中易出现嫉妒心理导致心理失衡。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这一系列的典型的独生子女特征,使得这些孩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风雨雨。
    (三)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表现出过度焦虑和厌学情绪。
    现在的中小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任务比以往的学生更为繁重,上课时间更长,课后作业更多。这使得孩子在课堂内外均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身心俱疲,抑郁、厌学、焦虑等问题也随之增多。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
    (四)师生关系不和,学生逆反心理严重。
    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尤其明显强烈,对老师的一点点批评不能接受,甚至顶撞老师,不能正面的去接受,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在有些方面不能正确的对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者教师的一种偏爱心理,有些学生的成长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让一些学生更加的冷漠,逆反心理更加的严重。
    (五)价值观念扭曲。
    父母由于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负疚感,抚养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存在补偿心理,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的陋习。有些留守孩子的兜里经常带几十元的零花钱上学,专买零食和玩具,相当奢侈浪费。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难和社会上一些没念过几年书的人包煤矿发大财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学生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渔四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也有了盲目的崇拜的心理!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