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论语文教师岗位成才的基本规律
-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教师的现代化。因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而这一切都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才能成为现实。没有现代化的教师,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不是一次性的学历教育所能实现的,也不是几次职业培训所能实现的,而是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要实现社会的终身教育,教师要首先接受终身教育。而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最好场所,就是教育和教学的工作岗位。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岗位成才的基本规律是:
(一)脚踏实地——从脚下踩出远行的路。成才的起点是从实际(脚下)出发。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个性特点和已有基础,选择和确定发展方向。无论多么美丽的幻想都是梦境,无论从多么美丽的梦境中醒来的时候都会发现——仍然停留在原地。任何想入非非的天马行空,云里来雾里去,都是虚幻景象;只有脚踏在地上的时候才开始走路,而且要走自己的路。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才能有真实的收获,只有真正发现了自己才开始走上了成才的路。天赋可以遗传,知识可以传授,榜样可以学习,但人生不能复制。任何成才者的道路都是自己开辟的,都是充满创造性的,都是充分个性化的。所以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远大目标,并且要通过不断的开拓和进取来逐步的实现目标。这就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里的那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通过成果积累,冲破由“潜人才”到“显人才”的临界限。人才成长的过程,往往要经历由“潜人才”到“显人才”这两个阶段。所谓“潜人才”,就是具有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才能,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是已经为社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谓“显人才”,就是创造性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社会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即所谓“功成名就”。社会给予“潜人才”的,往往是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剥夺”。例如实践活动被作为“显人才”的理论根据,半成品的资料被“显人才”升华为成品,局部性的成果被纳入“显人才”的整体性成果中去,为社会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充分承认等。社会给予“显人才”的往往是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附加”。例如把群众的、集体的成果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显人才”身上,对某些“显人才”的肯定和承认超过他的实际贡献,甚至某些不完善不正确的地方也得到肯定和承认等。“潜人才”要打破这种社会运行机制,必须不断的创造成果、积累成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显示优势,一项又一项的社会效益,达到一定的阈值,就会最终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冲破社会承认的临界限,跨入“显人才”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绝对需要的是诚实的劳动、真正的创造和无私的奉献,那种因袭、凑合甚至抄袭剽窃而又动辄“填补了什么空白”、“突破了什么学说”的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本身就不是“人才”的品质,最终也难成正果。
(三)保持“顶端优势”,力争“登峰造极”。生物学中揭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主干和分枝有密切的相关性。当主干的顶芽蓬勃生长时,分枝的腋芽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反之亦然。在植物栽培的过程中,如果要限制其高度而使其枝叶茂密,就要摘掉顶芽而长其分枝;如果要使其主干成材,长得高大,就要随时摘掉腋芽而保护顶芽,称作“顶端优势”。爱因斯坦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米凯尔.贝索,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鉴赏力强,对爱因斯坦的许多发现都起过“助产士”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在整个欧洲,我找不出一个比他更好的知因。”但贝索自己终生无所建树。爱因斯坦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了”,以致使他的时间、精力和才华不断的向四面八方流失,而没有一个始终一贯的主攻方向,所以虽然才华横溢,而终不能出类拔萃。(引自1994年11月27日《中国人才报》)所以在成才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在起步阶段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宽度,因为基础知识的宽度决定着可能攀登的高度。在成果积累阶段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宽度和相关知识的深度,又要注意不断的选择和集中。要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并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经验、智慧依次集中在一个个成果的创造上。在攀登的最后阶段,要特别注意高度的集中。在这个时候,集中的程度就是攀登的高度。和青少年人才的被扼杀多是“他杀”(社会环境毒害)相反,中老年人才的被埋没多是“自杀”(自我放弃)。所以在这个时候要特别记取“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一定要防止功亏一篑或功败垂成,而要高度集中,力求登峰而造极。
以上基本规律,有人称之为“岗位成才三部曲”。以上基本规律,有人称之为“岗位成才三部曲”。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试论语文评价的类型
- 简论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 所谓教学观念,指的主要就是对教学活动性质
- 在说写教学中,教师若要成为成功的对话者,
- 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
- 中小学生语文活动课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
-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
- 写物的要点是什么?
- 语文教学中的全息性原则
- 创造性阅读
-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 论“红领巾”教学法对现代文教学研究的意义
- 传统教育媒体包括()。
-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
- 举例说明语言通感
- 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
- 批改学生的作文为什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话?
- 课时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简述综合型语文教材和分科型语文教材中的作
- 述评:新中国建立以来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