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结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分析鲁迅杂文的特色。
  •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具体说,它们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珍贵文献,是中国现代“社会相”的大全,是中华民族斗争史图的描绘,是对中国国民灵魂的深刻解剖。 
    (一)所谓“广泛”,是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 
    鲁迅早期的杂文,侧重于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领域,批判以封建思想为核心的旧思想、 旧文化、 旧道德、旧风俗、旧习惯。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的杂文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明显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还增加了文学论争的主题和在文艺战线上的批评,主要是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另外,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解剖,也更加广泛深入。晚年的杂文思想和艺术都达到颠峰状态的结晶。这一时期的杂文,总结了鲁迅对社会人生和文学艺术诸问题的深沉哲理思考,语言充分发挥现代白话的通俗显豁, 曲尽情意,有着特别柔韧的弹性的长处。 
    (二)所谓“持久”,是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杂文是早已有之的,但是找不到一位杂文作家,能像鲁迅这样,自觉运用杂文,进行如此持久、广泛、深入、生动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能像鲁迅这样,在杂文创作领域开创一代文风,开拓了一条革命现实主义杂文的宽广大道,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正如冯雪峰所说,鲁迅的“杂感”,“开阔了世界战斗文艺的一个伟大的生”;能像鲁迅这样,对中国国民灵魂的解剖和改造倾注如此巨大的关注和热情,取得令人赞叹的成就。 
    (三)所谓“冷峻”,是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 大憎表示大爱。 用鲁迅自己的话讲,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鲁迅看问题的冷峻尖锐, 源于他“多疑”、 “尖刻”的现代智慧。”所谓“仔细”、“多疑”、“尖刻”,正表明鲁迅思维的周密性,不肯轻信表面、主观、片面的观察所得出的简单化结论,而努力追求对社会现象及其矛盾着的各个侧面做精细的观察与思考。 
    (四)所谓“深刻”,是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 
    鲁迅最善于从民族多数成员身上去解剖国民的劣根性, 善于从“古老的鬼魂”和“祖传的老病”中去挖掘民族的阴暗面,从而使他杂文的思想达到惊人的高度和深度。更让我们叹服的是,鲁迅最善于选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心理习惯,作为他思想探索的“开发口”,一直挖掘到历史的底层,揭示出深广的社会、历史、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例,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1927年7月,鲁迅先生应国民党政府广州市教育局的邀请,在学者云集的“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的演讲,在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文艺思想受到禁锢,文学研究气氛沉闷,观点杂乱。鲁迅先生在演讲中,依据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文学的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文学与社会政治、时代风尚、作家个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文学产生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现实的综合反映;而社会现实又制约着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影响着文学的发展。鲁迅先生一方面借古讽今,另一方面又对当时思维混乱的文艺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使人耳目一新。他通过分析魏晋社会与魏晋文学的关系,深刻阐述了社会政治环境、社会心理、时代风尚、作家的个性心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论述了某种文学风格、文学概念直接形成的个中原因,让事实说话,有着巨大的说服力。鲁迅先生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于具体的文学现象的分析之中,为我们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